网上有关“抗联侦察员最传奇功绩:炸毁虎头要塞亚洲第一炮”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抗联侦察员最传奇功绩:炸毁虎头要塞亚洲第一炮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七十年 ,沧海桑田。关于那场八年血战,我们到底该纪念什么?传承什么?警醒什么?
本报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数千展品中,精选其中数十 ,将之转化为“纸面展览”,呈现于广大读者面前。请随我们一起走入“展现”,循着一件件实物,回溯那些或悲壮或传奇的战争故事;走近那一个个沥血不屈的前辈英雄 ,贯通时空、贯通热泪 、贯通血脉,把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旗,扬得更高 。
1940年初 ,正是长白山区最冷的季节,气温下降到零下二十多度,东北抗日联军战士坚持出没在林海雪原 ,与日寇周旋。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将东北抗联时期的历史文物放置在白桦树和茫茫雪原的背景下,抗联歌曲《露营之歌》在展厅回响。赵一曼、杨靖宇、赵尚志 、周保中,这些耳熟能详的抗日英雄人物吸引了大批的参观者 。
北方工业大学的蒋瑞卿和他的同学们驻足在东北抗日联军著名将领的照片前。这支9人小组正在暑期进行主题为“追寻红色记忆 ,弘扬民族精神 ”的社会实践活动。抗战馆和卢沟桥是他们的第一站。
1932年起, *** 满洲省委先后在东北各地建立十余支抗日游击队,坚持和发展抗日游击战斗 。中国 *** 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 ,以直接领导的反日游击队为骨干,联合其他抗日武装,建立东北人民革命军,进而统一整编为东北抗日联军 ,坚持抗日游击战争,牵制和消灭了大量日军,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
在“东北抗日联军战斗序列暨主官姓名表”前 ,大家读着一个又一个名字。从1936年7月至1939年底,东北抗日联军整编为三路军 。第一路军于1936年7月编成,总司令兼政治委员为杨靖宇;第二路军于1938年1月编成 ,总指挥兼政治委员为周保中,副总指挥为赵尚志;第三路军于1939年5月编成,总指挥为李兆麟。抗联将士的名字背后是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抗日故事。安静地陈列在展馆里的文物见证着那段屈辱和抗争的历史 。
中国奇兵88旅和斯大林嘉奖令
在“东北抗联”部分的展览中 ,一张印有斯大林头像的嘉奖令分外显眼。1945年8月23日,斯大林为表彰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参谋李思孝(江子华)在远东对日作战中发挥的出色作用,授予其嘉奖令。
证书译文如下:
为了保卫苏维埃祖国
李思孝同志 ,苏联最高统帅斯大林大元帅同志于1945年8月23日命令,通报,为表彰在远东同日本人的战斗中发挥出色的作用,特向远东第一方面军 ,其中包括您,表示感谢并通令嘉奖 。
祝愿我们的红军和红海军所向无敌!
司令部首长Β.希金(注:远东军军事委员会、军事委员Ν.Β.希金上将)
远东第一方面军司令部
从1940年底直到1945年8月,东北抗联转入苏联远东地区 ,被编入苏联远东方面军。东北抗联缘何离开中国进入苏联?这其中有着怎样的历史秘密呢?
1938年秋,日本侵华势力加紧对敌后根据地、游击区抗日军民的疯狂围剿。到1940年,抗联的活动区域由原先的70个县缩小到不足10个县 。抗联党组织和党中央失去了联系。在这种情况下 ,东北抗联***经过商议,决定转入苏联远东地区休整。东北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表示:“尽管暂时还不能与党中央接上关系,但是中国 *** 的宗旨信仰和奋斗目标 ,主宰着我们的灵魂!既然对于越界过江统一了思想,我们就立即行动。 ”
1941年初,为了便于对过境部队的统一领导和管理 ,苏方建立了两个驻屯所 。北野营位于黑龙江边,黑龙江的俄文是“阿穆尔”,字头为“A”,这里被简称A营。先期过境整训的第二路军总部直属部队 、第三路军三支队约300余人驻扎于此。南野营位于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与双城子(沃罗什诺夫)之间一个被当地人称为蛤蟆塘的小地方 。因其靠近沃罗什诺夫城 ,被称为B营(沃罗什诺夫的俄文字头)。抗联第一路军警卫旅和二、三方面军500余名将士驻B营。
抗联将士自己动手伐木盖房、开荒种地,建立临时休整基地,进行政治、文化学习和军事训练 。周保中担任了这两个野营的 *** 党组织的***。他一面指导这两个野营的整顿训练工作 ,不断派遣游击小分队回国;一面继续指导南满和吉东地区的抗日游击运动。
1941年夏,由于形势的变化,抗联首长决定派十五支小分队回东北侦察敌情 ,坚持游击活动 。8月,抗联第二路军第二支队支队长兼政委王效明率50多人带着电台返回东北虎(林)饶(河)地区。他们一入境,便遭到日伪军的追击。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 ,他们不仅完成了侦察敌情的任务,还积极地打击敌人 。一天,在夜幕掩护下 ,王效明率部在图(们)佳(木斯)铁路线上的孟家岗炸毁了一列日军兵车,炸死炸伤日军500余人。这次成功的爆炸震动了日本侵略军,鼓舞了东北人民的抗日斗志。群众悄悄地传诵着这样一首歌谣:“敌气森森日月昏,关东父老盼联军。一声爆炸山河动 ,处处争谈王效明 。”
1941年冬,日本驻东北的关东军达七十余万。东北抗日斗争形势更加恶化。抗联人数锐减到不足一千人,几乎完全失掉了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潜居深山密林,活动更加困难 。为了保存力量,并根据共产国际的正式决定 ,抗联主力陆续转移到苏联远东边疆的南 、北两个野营进行集中整训。
抗联野营部队的军事训练按照苏军的条令进行,冬季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户外训练,抗联战士没有叫苦怕冷的。苏军教官安德烈少校不由得跷起大拇指 ,连称:“玛拉介茨(俄语:好样的)! ”
1942年7月16日,抗联***周保中、李兆麟同苏联远东方面军司令员阿巴那申克大将经过协商,决定将留在苏联远东境内的东北抗联部队加以扩充整理 ,编为“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以“培养东北抗日救国游击运动的军事政治干部,锻炼优秀游击战士,使之能在东北解放战争之际 ,积极有力地配合友军作战” 。
1942年8月1日,由东北抗联改编而来的抗联教导旅在苏联伯力正式组建,番号为苏联远东方面军独立第八十八步兵旅 ,对外番号八四六一步兵特别旅。
随着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临近,苏联远东边防军对教导旅进行了特殊训练,如空降跳伞、开摩托 、识图绘图、收发电报、爆破 、战地拍照等。
1945年7月下旬 ,抗联教导旅侦察分队的280名指战员组成20多支特遣队,秘密潜回中国东北境内,在牡丹江、佳木斯、哈尔滨 、长春、沈阳等地降落 ,进行战前侦察 。侦察员用各种方式,接近或潜入日军数百个营区、工事 、弹药库、军事谍报指挥机关等要害设施,将日本关东军的17个战略地堡及中苏边境上三道防线的情况 ,无一遗漏地标注成空袭目标,并制成图表,由交通人员星夜传递越界过江,送到抗联教导旅情报中心。在此期间 ,侦察员们不仅摸清了日本关东军的军力部署情况,还多次完成了暗杀、破坏等任务。
在此期间,抗联侦察队员最具传奇色彩的是炸毁虎头要塞的“亚洲第一炮 ” 。虎头要塞位于黑龙江完达山脉的丘陵之中 ,是日军为进攻苏联而秘密修筑的边境军事要塞,拥有庞大的进攻和防御体系,是中苏边境东段的核心阵地之一。在要塞的山顶有一门榴弹炮 ,炮身直径为1米,炮口直径为41厘米,炮长约20余米 ,号称“亚洲第一炮”。它的杀伤力极为惊人,装药量为1吨,一颗炮弹竟有4米长 ,最大射程达20公里,可以随时打到苏联的土地上,对即将出兵东北的远东军威胁极大。在苏军发动总攻的前夜,抗联教导旅小分队混入虎头要塞 ,炸掉了这门“亚洲第一炮” 。
多年后,哈尔滨抗联后代组成访问团,到俄罗斯寻访当年抗联将士战斗生活的地方。在哈巴罗夫斯克 ,他们参观了战争历史博物馆。当这些抗联后代走进对日作战厅时,看着那些再现当年历史的画面,难抑感情 ,泪流满面 。
一位年长的馆员主动走过来介绍英雄们的事迹。江子华的儿子江玉章拿出父亲获得的斯大林签发的嘉奖证书时,这位馆员说:“这份证书的历史地位是相当高的,只有苏联英雄才能获得这份证书! ”说完 ,她走出展厅,很快带着纪念馆的馆长走了进来。馆长热情地邀请中国客人到她的办公室,她说:“欢迎你们参观战争历史博物馆 ,你们没有忘记过去,寻找英雄的足迹,令人感动和敬佩!”
2007年,江玉章把父亲江子华的斯大林嘉奖令主动捐献给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
李兆麟与“露营之歌”
“铁岭绝岩 ,林木丛生,暴雨狂风,荒原水畔战马鸣。
围火齐团结 ,普照满天红。同志们!锐志哪怕松江晚浪生 。
起来呀!果敢冲锋,逐日寇,复东北 ,天破晓,光华万丈涌。
浓荫蔽天,野花弥漫 ,湿云低暗,足溃汗滴气喘难。
烟火冲空起,蚊吮血透衫 。战士们!热忱踏破兴安万重山。
奋斗啊!重任在肩 ,突封锁,破重围,曙光至,黑暗一扫完。
…… ”
在抗战馆的“局部抗战”展区 ,李兆麟将军与战士们共同创作的《露营之歌》一直在循环播放。《露营之歌》是一首东北抗日联军歌曲,创作于东北抗日联军西征前与西征途中 。由李兆麟、陈雷 、高禹民、于天放作词,套用古曲“落花调”填词 ,唱起来十分悲壮激昂。《露营之歌》是当年抗联西征战斗岁月的写照,曾极大地鼓舞了抗联战士的斗志,有极广泛的影响。抗战胜利后 ,又在东北地区广为流传 。
1937年,日本关东军调集三江省(佳木斯)地区的日伪军几万人,在飞机大炮的配合下 ,向抗日联军疯狂进攻。李兆麟通知部队西征,命令保安团和新编十四团于6月30日晚,赶到依兰县东白石砬子渡松花江。
到达时已是傍晚 ,还起风下雨 。李兆麟组织船只过江,战马在江边饮水,不时发出嘶鸣声。人马迅速上船,战士们用枪把子划水 ,衣服和马匹都被雨水和浪花打湿了。靠岸后,李兆麟和大伙拾柴火,在风雨中勉强点起篝火 ,还没等烤干衣服,后续部队就到了,又继续赶往香兰北边的岔巴气河入口处(今大丰林场) 。这首歌的第一段是陈雷有感而发的 ,经李兆麟修改、肯定后,让陈雷同志先教给少年连演唱。
“七七事变 ”的消息传来,戴洪滨军长率二师 、三师、四师沿汤旺河进军 ,逐渐进入人迹罕至的小兴安岭原始森林和平如明镜的大小湖泊地区。穿过树林行军,人多马多,道路十分泥泞 ,蚊虫叮人,能把两层单衣叮透,打得衣服染血一片一片,马身上也被叮得直流血 。当时正是伏天 ,森林里闷热异常。大约经过一个月,终于走出小兴安岭。根据这段亲历,李兆麟写出第二段歌词。
就这样 ,一边行军一边宿营,在战争的间隙中和战士们一路切磋、一路修改 、一路传唱 。从1938年5月写到1938年底,从帽儿山写到嫩江 ,经历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和无数个地方,每段歌词都有战斗生活的背景。
歌词里记录了全体抗联战士在“朔风怒吼”、“冷气侵人夜难眠”的恶劣天气里,在“蚊吮血透衫”、“足溃汗滴气喘难 ”的艰苦行军中 ,在“征马踟蹰” 、“敌垒频惊马不前”的困苦条件下,在“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 ”的雪地露营时 ,都动摇不了誓同日寇血战到底“重任在肩”、“夺回我河山”的钢铁意志。
《露营之歌》全曲首次发表在1939年的《革命歌集(第二集)》中 。该《歌集》为抗联三军政治部所编,战后仅收存于中央档案馆一直没有对外公开,直到1999年才被公诸于世。此番抗战馆复制后陈列于馆中。
关于“抗联侦察员最传奇功绩:炸毁虎头要塞亚洲第一炮 ”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宣玉翠]投稿,不代表洁臣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p.jicen.net/jiechen/297.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洁臣号的签约作者“宣玉翠”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抗联侦察员最传奇功绩:炸毁虎头要塞亚洲第一炮”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抗联侦察员最传奇功绩:炸毁虎头要塞亚洲第一炮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
文章不错《抗联侦察员最传奇功绩:炸毁虎头要塞亚洲第一炮》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