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支平的科研成果

网上有关“陈支平的科研成果”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陈支平的科研成果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陈支平教授科研成果显著,承担省部级以上多项科研项目 ,发表论文60余篇。主要专著有:《清代赋役制度演变新探》 、《近500年来福建的家族社会与文化》(获全国高校第二届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三等奖)、《明史新编》(获1995年国家教委第一届社会科学二等奖)、《明清时代福建的土堡》 、《福建宗教史》、《基督教与福建民间社会》、《福建族谱》 、《客家源流新论》、《民间文书与明清赋以史研究》、《历史学的困惑》 、《透视中国东南》等,主编大型丛书《台湾文献汇刊》100册及《闽台民间族谱汇编》 、《福建民间文书》等。目前正从事明清社会经济史、福建社会文化史的研究 。

陈支平教授在担任厦门大学历史系主任期间,加强学科建设 ,努力培养合理的学术梯队,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使历史系的博士学位授予点增至三个 ,并成为国家教委首批批准建立的文科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之一 ,继续保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在学术界的领先地位。

一、著作

《清代赋役制度演变新探》,厦门大学出版社,1988年

《近500年来福建的家族社会与文化》 ,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

《明史新编》(合著),人民出版社 ,1993年

《福建宗教史》,1996年

《福建族谱》,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6年

《客家源流新论》,1997年

《福建六大民系》,2000年

《透视中国东南——文化与经济的整合研究》(主编) ,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

《五百年来福建的家族与社会》,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2004年

《民间文书与明清赋役史研究》 ,黄山书社,2004年

《民间文书与台湾社会经济史》,岳麓书社 ,2004年

《历史学的困惑》,中华书局,2004年

《中国通史教程(第三卷)》

二 、主编

《台湾文献汇刊》100册

《台海研究丛书》

《中国经济史研究丛书》

《闽南文化丛书》

三、论文

试论康熙初年东南诸省的“熟荒 ”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2年第2期

清代江西的粮食运销,《江西社会科学》1983年第3期

试论康熙年间大陆与台湾统一的经济必然性,《台湾研究集刊》1983年第2期

福建华安仙都的蓄奴制调查——明清福建社会制度调查报告之一 ,陈支平、林仁川,《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4年第1期

清初更名田立法考实,《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4期

明清时代福建的土堡 ,杨国桢 、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5年第2期

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傅衣凌、陈支平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1期

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一) ,傅衣凌、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2期

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二),傅衣凌 、陈支平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3期

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三),傅衣凌、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4期

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四) ,傅衣凌、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1期

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五),傅衣凌 、陈支平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2期

清代福建的蓄奴和佃仆制残余,《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2期

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六),傅衣凌、陈支平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3期

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七),傅衣凌、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4期

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八) ,傅衣凌 、陈支平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1期

清代闽西四堡族商研究,陈支平 、郑振满,《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2期

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九) ,傅衣凌、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2期

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十),傅衣凌、陈支平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3期

清代前期福建的非正常米价,《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3期

中国古代官方统计数字的价值——兼评《中国历代户口 、田地、田赋统计》,《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1期

一部嘉惠学林的新书——读王戎笙教授《台港清史研究文摘》 ,《台湾研究集刊》1989年第3期

明清福建家族与人口变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3期

明清福建货币地租质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1期

明清经济史与政治史渗透研究的新成果——评介《明清史辨析》、《明代政争探原》 ,杨国桢 、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3期

明清福建的民间宗教信仰与乡族组织,《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1期

清代东南地区货币地租质论 ,《学术研究》1991年第3期

傅衣凌晚年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思想的发展 ,杨国桢、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1期

《清人社会生活》评介,《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2期

客家人由非客家人分支而来之举证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4期

由客家分支而成为非客家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4期

闽江上下游经济的倾斜性联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2期

清代闽西商纲零拾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2期

推进区域社会经济史的比较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2期

中国社会经济史学理论的重新思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1期

福建汉人民系的相互交融 ,《厦门博物馆建馆十周年成果文集》,1998年6月

福州人——福建汉族民系研究之一,《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闽南人——福建汉族民系研究之二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兴化人──福建汉族民系研究之三,《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明清时期外省人口向福建的迁移,《第七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1999年5月

社会调查与史学研究 ,《东南学术》1999年第4期

从契约文书看清代工商业合股委托经营方式的转变,陈支平、卢增荣,《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2期

清末民初台北芦洲民间医书试析 ,《台湾研究集刊》2001年第2期

从契约文书看清代泉州黄宗汉家族的工商业兴衰,《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3期

清代台北芦洲的土地赋税关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3期

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三大情结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从契约文书看日据时期台北芦洲的土地赋税关系,《台湾研究集刊》2002年第2期

汉人南来与闽北的开拓,《武夷文化研究——武夷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2年8月

闽南文化三论,《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上)》,2003年9月

从碑刻 、民间文书等资料看福建与台湾的乡族关系 ,《台湾研究集刊》2004年第1期

福建向台湾移民的家族外植与联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2期

清代泉州黄氏郊商与乡族特征,《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2期

论明末清初民间户粮推收之虚实——以休宁程氏《置产簿》为中心的分析 ,林枫陈支平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清代泉州黄氏郊商与乡族特征,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中青年学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4年8月

论傅衣凌先生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理论的研究 ,陈支平徐晓望,《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2004年8月

客家地区教育的时空差异——以科举及第人数为例 ,周雪香陈支平,《客家文化研究》(下),2004年12月

读史为文廿余载——陈支平教授访谈录 ,陈支平张先清,《历史教学》2005年第7期

客观与现实的背离——郑和下西洋的从旧思考,第十一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2005年8月

清末闽南民间抗粮与乡族势力,《近代中国的城市·乡村·民间文化——首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8月

努力开拓民间文书研究的新局面 ,《史学月刊》2005年第12期

区域研究的两难抉择 ,《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S1期

唯物史观与明清农业经济史研究的一个悖论,《史学集刊》2006年第1期

清末民间抗粮与乡族势力,《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理论探索、宏观研究与旧事重提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1期

清代闽东畲族社会经济的一个个案分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1期

从新发现的《郑氏族谱》看明末郑芝龙家族的海上活动及其与广东澳门的关系,《明史研究》(第10辑) ,2007年8月1日

清末民初台北芦洲民间医书试析,《闽台中医药文化研究论文集下册(1995~2007)》,2007年10月1日

略论台湾杨氏族商的经营方式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年第4期

跨越时空论“封建”,《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年第12期

明代后期社会经济变迁的历史思考,《河北学刊》2008年第1期

清代泉州晋江沿海商人的乡族特征 ,《清史研究》2008年第1期

傅衣凌与中国社会经济史学,《大连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傅衣凌著作集》与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派,《史学集刊》2008年第4期

傅衣凌与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派 ,《光明日报》2008年8月10日

清代闽台商人间经济纠纷的案例分析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3期

宗教与风俗史的细部考察与多角度审视——评朱海滨的《祭祀政策与民间信仰变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1期

探寻傅衣凌先生开创中国社会经济史学之路——记《傅衣凌著作集》出版恳谈会,《中国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1期

福建民间族谱中所见南明史料辑述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清道光二十九年财政岁入岁出数字厘正,《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2期

中国商人历史研究中的制度与文化:一个新的路径,《学术月刊》2009年第4期

追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治史路径——陈支平教授访谈 ,陈支平佳宏伟,《学术月刊》2009年第4期

明清族商研究的倡言与思考,《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

从世界发展史的视野重新认识明代历史,《学术月刊》2010年第6期

1.《应该读点经济史》 格里高利·克拉克 ,内容简介:为什么世界的某些地区如此富强 ,而其它地区却如此贫困?为什么工业革命以及随之而来、史无前例的经济增长会发生在18世纪的英国,而非其它国家?为什么工业化不会让全世界富裕起来,反而让某些地区更加贫困 ,一般认为 ,欧洲是因为在17世纪发展出稳定的政治 、法律和经济机制,才点燃了工业革命的火苗。但克拉克则指出,这些机制早在工业化之前便已存在 ,是这些机制鼓励人们放弃狩猎-采集的本能(暴力、没耐心、不肯努力),接受经济习惯(努力工作 、理性行动和教育),方使文化产生缓慢而深刻的转变 。并且似乎只有殖民及保安历史悠久的社会才能发展出上述文化特征及的劳动力 ,从而促进经济成长;对于其它许多未能享受长治久安的社会来说,工业化则非天赐之福。此外,有别于贾德·戴蒙(Jared Diamond)在《枪炮 、病菌与钢铁》(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中所提出地形地势等天然条件会造成国与国间贫富差异的论述 ,克拉克在本书中大胆提出全新观点:决定人类穷与富的命运,并非剥削、地理因素或天然资源──文化才是决定性因素。 作者简介:格里高利·克拉克,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经济系主任 ,著名经济史研究专家 。

2. 《枪炮、病菌与钢铁》 贾雷德·戴蒙德,内容简介,为什么是欧亚大陆人征服 、赶走或大批杀死印第安人、澳大利亚人和非洲人 ,而不是相反?为什么么小麦和玉米、牛和猪以及现代世界的其他一些“不了起的”作物和牲畜出现在这些特定地区 ,而不是其他地区?在这部开创性的著作中,演化生物学家贾雷德.戴蒙德揭示了事实上有助于形成历史最广泛模式的环境因素,从而以震撼人心的力量摧毁了以种族主义为基础的人类史理论 ,因其突出价值和重要性,本书荣获1998年美国普利策奖和英国科普书奖,并为《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作品 。本书是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方面的一个重大进展 ,它记录了现代世界及其诸多不平等所以形成的原因,也是一部真正关于全世界各民族的历史,是对人类生活的完整一贯的叙述 ,娓娓道来,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作者简介 ,贾雷德·戴蒙德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生理学教授以生理学开始其科学生涯,进而研究演化生物学和生物地理学,被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 、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哲学学会会员 ,曾获得麦克阿瑟基金会研究员基金及全国地理学会伯尔奖 ,在《发现》、《博物学》 、《自然》和《地理》杂志上发表过论文200多篇。

关于“陈支平的科研成果 ”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盼蕾]投稿,不代表洁臣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p.jicen.net/jiechen/1444.html

(7)
盼蕾的头像盼蕾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盼蕾的头像
    盼蕾 2025年09月27日

    我是洁臣号的签约作者“盼蕾”

  • 盼蕾
    盼蕾 2025年09月27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陈支平的科研成果”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陈支平的科研成果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陈支平教授科研成果...

  • 盼蕾
    用户092701 2025年09月27日

    文章不错《陈支平的科研成果》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