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晏子使楚的历史故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晏子使楚的历史故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小洞请晏子进去。晏子不进去 ,说:"出使到狗国的人从狗洞进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洞进去。"迎接宾客的人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 。
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没有人可派吗?竟派您做使臣。"晏子回答说:"齐国的都城临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人们一起张开袖子 ,天就阴暗下来;一起挥洒汗水,就会汇成大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脚后跟 ,怎么能说没有人才呢?"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会派你当使臣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要根据不同的对象 ,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贤能的国王那里去,不肖的人被派遣出使到不肖的国王那里去。我晏婴是最不肖的人,所以只好出使到楚国来了 。"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消息 ,便对侍臣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正要来 ,我想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侍臣回答说:"在他来到的时候,请让我们捆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这人是干什么的?"我们就回答说:"是齐国人 。"大王又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就回答说:"犯了偷盗的罪。"
晏子到了 ,楚王赏赐晏子喝酒。当酒喝到尽兴的时候,两个差吏绑着一个人来见楚王 。楚王说:"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差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盗的罪。"楚王看着晏子说:"齐国人都爱偷盗吗?"晏子离开座位郑重地回答说:"我听说 ,橘子树长在淮河以南结出的果实就是甘橘,长在淮河以北结出的果实就是酸枳,(橘和枳)仅仅叶子相似 ,它们的果实味道却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是水土不同 。现在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盗,来到楚国就偷盗,莫不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喜欢偷盗?"楚王听了苦笑着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 ,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智慧评点
外交无小事,尤其在牵涉到国格的时候,更是丝毫不可侵犯。晏子以"针尖对麦芒"的方式 ,维持了国格,也维护了个人尊严 。晏婴是名机智的人。
——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54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晏子春秋》中记录了不少有关于晏子的轶闻逸事 。
原文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 ,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傧者更道 ,从大门入。
见楚王 。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 ,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 ”晏子对曰:“齐命使 ,各有所主。其贤者使贤主,不肖者使不肖主。婴最不肖?室耸钩?樱 ?
注释
使——出使,被派遣前往别国 。后面的两个使字 ,一个作名词即使者,一个作动词即委派。
短——长短,这里是人的身材矮小的意思。
延——作动词用,就是请的意思 。
傧者——傧 ,音宾。傧者,就是专门办理迎接招待宾客的人。
临淄——淄,音资。临淄 ,地名,古代齐国的都城,在现今山东省 。
闾——音驴 ,古代的社会组织单位,二十五户人家编为一闾。三百闾,表示人口众多。
袂——音妹 ,就是衣裳的袖子 。
踵——音种,就是人的脚后跟。
命——命令,这里是委任 、派遣的意思。
主——主张 ,这里是规矩、章程的意思 。后面的主字,是指主人、国君。
不肖——就是不贤,没有德才的人。
晏子将使楚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 ,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 ,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
晏子至 ,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 ,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 ,寡人反取病焉。 ”
注意:这里上下分两部分,上面是第一次使楚,下面是第二次 ,别混了~~
晏子
(公元前-500年)
简介
晏婴,字仲,谥平 ,习惯上多称平仲 、晏子。山东高密人 。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以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作风朴素闻名诸侯。他爱国忧民,敢于直谏 ,在诸侯和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 。他博闻强识,善于辞令,主张以礼治国,曾力谏齐景公轻赋省刑 ,汉代刘向《晏子春秋》叙录,曾把晏子和春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管仲相提并论。
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 。据说晏婴身材不高 ,其貌不扬。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历任齐灵公、齐庄公 、齐景公三朝,辅政长达40余年 。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 ,晏婴病逝。孔丘曾赞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现存晏婴墓在山东淄博齐都镇永顺村东南约350米。
晏婴头脑机敏,能言善辩。内辅国政 ,屡谏齐王 。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 ,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将其比为管仲。
生平
晏婴,又称晏子,字仲 ,谥平,春秋时齐国夷维(山东高密)人 。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500年。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世 ,是继管仲之后,齐国的名相,也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春秋时期 ,诸侯并起,风云变幻 。晏婴头脑机敏,能言善辩 ,勇义笃礼。他内辅国政,屡谏齐王,竭心尽力拯救内忧外患的齐国。在对外斗争中 ,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 。诸葛亮曾在他的《梁甫吟》中赞道:“力能排南山 ,文能绝地理。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司马迁更是对晏婴敬佩仰慕有加 ,他在《史记·管晏列传》中感慨地说道:“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祈慕焉。 ”
吊庄公 大智且大勇
晏婴继父任为卿(执政的高级长官)时 ,已是齐灵公末年。当时的齐国早已不是管仲为相时的齐桓公时代,中原霸主的地位早已易位,国势也日渐衰微。偏偏这齐灵公又昏庸怪僻 ,懦弱无能,还穷兵黩武,屡犯鲁境 ,弄得国弱兵疲,百姓怨声载道 。尽管晏婴屡进忠言,却很少被齐灵公采纳。周灵王十七年(公元前555年)十月,晋国率领诸侯的军队攻打齐国。齐灵公率兵在平阴(齐地 ,今山东平阴县东北)抵抗,结果兵败逃亡,第二年就死了 。齐灵公死后 ,齐庄公继位。这齐庄公也是个昏君,他只知崇尚勇力,而不顾道义。他在国内设置了“勇士”爵位 ,还重用殖绰 、郭最等勇士,用以鼓励人们的尚武精神 。这样一来,就使得一些流氓无赖、地痞恶霸在朝廷内外肆无忌惮 ,为所欲为,弄得家家关门,人人自危。身为相国的晏婴眼看着齐国风气日下 ,朝野上下怨声载道,心急如焚。他曾多次劝说齐庄公要用勇力来实行礼义,不要靠威强立身,本暴力行事 。然而齐庄公就是听不进去。他见齐庄公不是一个从谏如流的人 ,便辗转反侧,忧心忡忡。
其实,齐庄公即位后首先考虑的 ,就是怎样对外用兵,建立武功,以提高自己的威望 ,巩固自己的地位 。因此,他对晏婴的劝导,不但不听 ,反而渐生嫌烦之意。周灵王二十年(公元前552年),齐庄公不听晏婴劝阻,执意收留了晋国的下卿栾盈 ,还暗中将栾盈及其党徒送入曲沃(河南陕县南曲沃镇)组织叛乱,并乘机攻打晋国。其后不久,又视晏婴的劝阻于不顾,仍然一意孤行 ,兴兵伐鲁,终于激怒了晋国。晏婴无奈,只好将家中贵重物品上充国库 ,其余尽散周围百姓,携带妻儿老小到东海之滨的一个小村,一边打鱼和耕田以维持生活 ,一边密切关注着事态的变化 。
周灵王二十四年(公元前548年)五月,当晋国联合众诸侯意欲大举伐齐的时候,齐国朝野上下惊慌万状。正巧在这时 ,齐庄公和大贵族崔杼的夫人棠姜私通的事,被崔杼知道了。于是,崔杼决定乘机杀死庄公以向晋国解说 。这天 ,齐庄公大摆酒席,招待前来进贡的莒国国君黎比公,叫大臣们前来坐陪。崔杼称病未去;齐庄公不但未加责怪,反而暗自欢喜 ,他又能去会见棠姜了。席罢人散,齐庄公以探病为由去崔杼家与棠姜私会,旋即被预先埋伏在宅中的勇土射杀 ,丢了性命 。晏婴听说齐庄公被崔杼所杀,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带着随从前往齐都去吊唁庄公。晏婴来到崔杼家门前 ,他身边的下人担心地问他:“您将为国君而死吗?”晏婴说:“难道是我一个人的国君,我应该为他而死? ”手下人又说:“那么我们何不逃跑呢?”晏婴说:“难道国君的死是我的罪过,我要逃跑?”“那么我们还是回去吧? ”晏婴说:“国君都死了 ,我回到哪里去呢?作为万民之主,难道只是为了利用他的地位来高跨于百姓之上?应当主持国政,作为君主的臣下 ,难道只是为了获取俸禄?应当保卫国家!所以君主为国家而死,那么臣下就应该为他而死;君主为国家而逃亡,臣下就应该跟他逃亡。如果君主只是为自己的私欲而死,为个人的事情而逃亡 ,不是他宠爱的人,谁敢承担责任,为他而死 ,为他而逃亡呢?可是我现在又能回到哪里去呢?”说罢,晏婴径自闯进崔家,脱掉帽子 ,捶胸顿足,不顾一切地扑在齐庄公的尸体上,号啕大哭了一场 ,然后起身离去;崔杼的左右欲杀掉晏婴,崔杼对晏婴也早已恨之人骨,但转念一想 ,对身边的人说:“他是百姓所仰望的人,杀了他,我就会失去民心 。”
崔杼杀死齐庄公后;便和另一个大贵族庆封一起,立齐庄公的异母兄弟杵臼为国君 ,这就是齐景公。为了巩固权势;树立威信,他把满朝文武大臣都驱赶到太公庙上,派上千名兵马内外把守 ,逼迫大家宣誓忠于并服从他。稍有违迕,即被处死 。已经杀了七个人,气氛十分恐怖。
轮到晏子了。大家屏住呼吸 ,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晏子。只见晏子从容地端起滴过血的酒杯;义愤填膺地对天悲叹道:“可恨!崔抒无道弑君王 。凡为虎作伥、助纣为虐者均不得好死!”说罢,便一饮而尽,怒目而向崔杼等人。崔杼恼羞成怒 ,恶狠狠地用剑顶着晏婴的胸膛,要他重新发誓。晏婴毫不畏惧,厉声回答:“不管你是用刀砍头 ,还是用剑穿胸,我晏婴决不屈服! ”崔杼怒火中烧,眼看就要下手 。这时,身边的一个心腹悄艄地对他说:“千万使不得!您杀庄公 ,是因为他无道,国人反应不大,您如果杀了晏婴 ,那可就麻烦了。”崔杼无可奈何,怒视着晏婴离去。
治东阿 匡正扶君德
齐景公即位之初,对晏婴并未重用 ,只是让他去治理东阿(山东阿城镇) 。晏婴一去就是三年,这期间齐景公陆续听到了许多关于晏婴的坏话,因此很不高兴 ,便把晏婴召来责问,并要罢他的官。晏婴谢罪说;“臣已经知道自己的过错了,请再给臣一次机会 ,让我重新治理东阿,三年后臣保证让您听到赞誉的话。”齐景公同意了 。三年后,齐景公果然听到有许多人在说晏婴的好话。景公大悦,决定召见晏婴 ,重重赏赐他。谁知晏婴却推辞不受,景公好生奇怪,细问其故 。晏婴便把两次治理东阿的真相说了出来。
他说:“臣三年前治理东阿 ,尽心竭力,秉公办事,得罪了许多人。臣修桥筑路 ,努力为百姓多做好事,结果遭到了那些平日里欺压百姓的富绅们的反对;臣判狱断案,不畏豪强 ,依法办事,又遭到了豪强劣绅的反对;臣表彰和荐举那些节俭 、勤劳、孝敬师长和友爱兄弟的人,而惩罚那些懒惰的人 ,那些不务正业游手好闲之徒自然对我恨之入骨;臣处理外事,送往迎来,即使是朝廷派来的贵官,臣也一定循章办事 ,决不违礼逢迎,于是又遭到了贵官的反对。甚至臣左右的人向我提出不合法的要求,也会遭到臣的拒绝 ,这自然也会引起他们的不满 。这样一来,这些反对臣的人一齐散布我的谣言,大王听后自然对臣不满意。而后三年 ,臣便反其道而行之,那些原来说臣坏话的人,自然开始夸奖臣了。臣以为 ,前三年治理东阿,大王本应奖励臣,反而要惩罚臣;后三年大王应惩罚臣 ,结果却要奖励臣,所以臣实在不敢接受 。 ”
齐景公听完晏婴这一番话;才知道晏婴的确是个贤才,而深悔自己以前听信了谗言,错怪了晏婴。于是 ,齐景公将国政委以晏婴,让他辅佐自己治理齐国。
有一次,齐景公召来晏婴请教如何兴国安邦 。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光复先君(指齐桓公)的伟业 ,重振雄风,晏婴沉吟片刻,说道:“臣陪大王微服察访一下民情 ,回来后再议兴国大计,如何?”这齐景公本来就轻国事而重享乐,好高骛远 ,华而不实。见晏婴要陪自己微服私访觉得很新鲜,便同意了。君臣二人来到京都临淄的一个闹市,走近了一家鞋店 。鞋店里摆放着各种各样的鞋子 ,品种齐全,但却很少有人问津,生意清淡。景公有些不解,却见不少人都在买假脚。景公吃惊地问店主 ,店主神色凄然地说:“当今国君滥施酷刑,动辄处人以刖刑,很多人被砍去了脚 ,不买假脚如何生产和生活呢?”景公听罢,心中很不是滋味 。回宫的路上,晏婴见景公闷闷不乐 ,,知道刚才看到的那一幕对景公刺激不小。于是说道:“先君桓公之所以建树了丰功伟业,是因为他爱恤百姓 ,廉洁奉公,不为满足欲望而多征赋税,不为修建宫室而乱役百姓;选贤任能 ,国风清正。君臣戮力同心,才取得了雄视天下的地位。如今大王亲小人,远贤良,百姓… ”还未等晏婴讲完 ,景公打断了晏婴的话,说道:“相国不必说了,寡人已经明白了 。寡人也要效法先君 ,光大宗祠社稷。”
又有一次,晏婴和景公及群臣到故纪国的纪地游览,手下人无意中捡到了一个精美的金壶 ,送给景公。那金壶的里边还刻着“食鱼无反,勿乘驽马”八个大字 。景公看了看,故作聪明地解释道:“吃鱼不吃另一面,是因为讨厌鱼的腥味;骑马不骑劣马 ,是嫌它不能跑远路。 ”众人无不随声附和,赞叹景公理解深刻。晏婴在一旁默然良久后说道:“臣觉得这八个字里面包含的是治国的道理 。‘食鱼无反’是告诫国君不要过分压榨百姓;‘勿乘驽马’是告诫国君不要重用那些无德无才的人。”景公有些不服,反问道:“纪国既然有这么好的名言 ,为什么还亡国了呢?”晏子答道:“臣听说,君子们的主张应该高悬于门上,牢记不忘。纪国却把名言放在壶里,不能经常看见 ,并且对照去做,能不亡国吗? ”景公若有所悟;频频点头 。并对随从的大臣们说:“大家要记住金壶里的格言。”
孟子
英文:Mencius; Meng.zi
名:轲
字:子舆;子车;子居
籍贯: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
生卒:前385年?-前304年?
孟子概述
孟子,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 ,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
孟子著有《孟子》一书。有《孟子》七篇传世,为儒家经典之一。性善论是孟子学说理论的出发点 ,其主要主张有“仁政 ”、“王道”理论。司马迁认为《孟子》为孟轲自撰,“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诗》 、《书》 ,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见《史记·孟荀列传》)。但也有观点认为,从书中用语来看,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 ,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孟子》共七篇,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 、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 、《大学 (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 ,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到邹国 。三岁丧父,孟母将其抚养成人 ,孟母教子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 ”等教子故事,成为千古美谈 ,《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之说。
孟子师承子思,但推崇孔子 ,认为“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孟子周游齐 、晋、宋、薛 、鲁、滕、梁列国,游说他的“仁政 ”和“王道”思想 。但由于当时诸侯各国忙于战争,几乎没有人采纳他的治国思想。孟子是中国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但他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 。自韩愈的《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 ”,孟子的地位才逐渐提升。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 ,《孟子》一书首次被列为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之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 ,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 ,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 、《书》,述仲尼之意 ,作《孟子》七篇” 。
在孟子小的时候他的母亲为了给他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给他找了3个地方。后人称之为孟母三迁。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 。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 ,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 ,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把“亲亲”、“长长 ”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 ,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 ,即仁 、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 ,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 。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
亚圣--孟轲
私淑于孔子
孟轲发展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 ”思想 ,提倡“王道”,主张“仁政”,并以此到齐、梁 、鲁、邹、宋 、滕等国游说诸侯 。
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轲所说的“王道”,是“以德行仁 ”。孟轲认为:“行仁政而王 ,莫之能御也”。就是说,以“仁政”统一天下,是谁也阻止不了的 。他认为实行“仁政 ” ,首先要争取“民心”,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去对待民众。他还提出要重视民众,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 ”。但他同时却又十分强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地位之不可改变,他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 ,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
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孟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从时代特征出发 ,为孔子思想作出新的诠释,在基本遵循孔子论述的前提下,努力提升儒家学说的精神品格 ,从而发展孔子所创立的学说,使儒家思想保持了自身的活力。他在孔子解诗实际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意逆志”的理论 ,对孔子以“仁义 ”为标准的人格美和人格美的形成,都作出了合理的解释,从而发展并完善了孔子的思想。
他以“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 ,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自诩,从人作为生命的主体和人的生存的意义的角度,强化了孔子“仁”的理论的思想内涵 ,使之成为具有生存价值的一种理想与信念 。因此,他的理论虽然在许多方面都与孔子的思想在表述上有一些差异,但却与之有着不可忽视的内在联系 ,在客观上起了丰富、开拓和深化儒家理论见解作用。
坚信人性本善
孟轲的性善论是他“仁政 ”学说的基础,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根据。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人生来就具有“善端” ,也就是有为善的倾向。这些“善端”是天赋的,为心中固有的 。因此,又叫“良知”。
后天教育至关重要
孟轲认为人的本性虽然具有仁、义 、礼、智的“善端 ” ,但还必须通过教育,加强道德修养,尽量去扩充和发展这些“善端”。他主张只要人们不断地探索内心的“善端”,就会通过对人性的了解而达到对天命的认识 。
孟轲最强调的是内心的道德修养;但他同时也不否认后天环境对人性的影响。他认为后天的环境可以改变先天的心性 ,后天的恶习,可以使人丧失善性。孟轲认为教育的作用比政治的作用更有效果 。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为了争取民心,他提出要注意培养“明人伦”的君子或大丈夫 。他说:“教以人伦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
此为真正的大丈夫
孟轲提出的君子是指能够实行“仁政 ”和“王道”的人,是能够“居仁由义”的人 ,并能做到“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孟子的学说要点
一、心性论
1.性善与四端 —— 道德价值的根源
孟子的「性善说」, 主要发挥孔子「仁」的观念 。孔子中的「仁」缺乏了理论基楚及尚未解释「道德价值根源」的问题。因此 , 孔子要建立「道德价值根源之自觉心」, 认为善是人的基本自觉, 这种自觉是表现於恻隐 、羞恶、辞让及是非四端。「四端」说明道德价值的自觉 , 是与生俱来的。这便能补充孔子「仁」学理论的不足 。
2.义利之辨 —— 道德价值的论证
孟子认为「四端」是内在於自觉心的, 属於人的「本质」, 即所谓人的「性」。人之性 , 必有异於禽兽之处, 这种「异於禽兽」的性, 便是「善端」。他指出 , 人之所以不善, 是由於受私欲蒙蔽 。因此, 人应放弃私利 , 以达到社会的公义。目的是建立良好的个人道德观。
3.养气与成德
孟子提出必须靠修养及发挥善性的功夫, 以全力扩充存於内心的「四端」, 孟子称之为「尽性」 。「尽性」的修养, 培养出浩然之气 , 使人成为「富贵不能*,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 再以「心志统气」, 控制自己的情感, 便能成德。
4.道德天
孟子认为现实世界是道德的世界 , 而道德根源背后的标准, 便是「天」, 「天」表现于人 , 便是「性」。人苦能有足够修养, 便能知天, 达致「天人合一」 。
二、政治论
1.民本说
孟子指出「民为贵 , 社稷次之, 君为轻」, 认为政府要保障人民的利益, 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决条件。因此 , 天命在於民心而不在於君主, 苦君主无道, 人民便可推翻他; 但若君主有旨 , 人民便应谨守岗位。
2.法先王
孟子主张行仁政,必须效法先王(禹 、汤、文、武、成王 、周公)的王道统治政治, 这样便能把仁政施行於天下 。
3.仁政与王道
孟子主张施行仁政 ,必须先有仁心, 然后方推行仁政。孟子认为“人有不忍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 ,仁政, 是统一天下者必具备的条件。而仁政的具体表现,就是使家给人民、百姓安乐的王道 , 要实行王道,又要“尊贤使能 ”。
4.德治观念
孔子论“仁”, 是自觉的道德;孟子的“仁”, 则兼具教化的功能 。君主应培养出德性 ,这是施行仁政的条件, 故主张“有德者执政”。
5.反对霸政
孟子提倡以德服人的仁政, 反对武力服人的霸政 , 目的在减轻民生痛苦, 缓和社会矛盾, 故孟子主张「王道政治」 , 反对霸力服人。
6.恢复井田制度
孟子认为理想的经济制度是“井田制度 ” 。“井田制度”即土地为国家公有,国家授田人民耕种, 但人民亦要助耕公田 ,当作纳税,因此,农民便有“恒产”(恒常固定的田产) ,国家自会安定。
三、教育主张 —— 贯彻始终
孟子认为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他说:“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而且, 孟子认为修养是求学的基点 ,但又认为人善性,是无法从外在培养(教育只可起感化作用),最终都要凭自己的思考来达致。修身方法上 ,主张自由发展,因势利导。
此外, 孟子也十分重视学习环境 , 置学子於优良环境中,施以自发的教育,方能成功 。
孟子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A 、启发未明理学
孟子提出“内圣之学”指出人的天性是善良 , 只要每人扩充善性, 压抑物欲之性, 自身反省。这种内省的修养方法 , 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主流。程颢、程颐、陆九渊 、王阳明等宋明理学家, 都是继承孟子这方面的学说 。
B、形成“道统 ”观念
孟子时, 更把尧、舜 、禹、禺、文王 、武王、周公、孔子等, 视为儒家的“道统”(一脉相承的知识系统)。从此 , 儒家的道统观念与儒家思想之间, 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C、民本思想的影响
孟子的民本思想, 行仁政的主张 , 一切以民心向背为标准。这套革命理论, 成为中国传统政治理论的创见, 号然此说缺乏现代的民主精神 , 却成为传统治制度中, 抑制君权的合理性渊源 。
孟子“为民制产”的主张, 更成为历代经济制度的最高理想 , 如隋唐的均田制。
孟子名言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
(2)权 ,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3)人有不为也 ,而后可以有为 。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 ,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 ,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
(5)其进锐者,其退速。
译文前进太猛的人 ,后退也会快。
(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
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 ,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8)惟仁者宜在高位 。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译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 ,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 。
(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 ,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译文天子不行仁 ,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国家;卿 、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 ,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
(10)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
译文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
(11)省刑罚 ,薄税敛,深耕易耨(n^u)。
译文减免刑罚,减轻赋税,让百姓能深耕细作 ,早除秽草 。
(12)仁者无敌。
译文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1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 ,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每家给他五亩土地的住宅 ,四围种植着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有丝棉袄穿了 。鸡狗与猪这类家畜 ,都有力量去饲养繁殖,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一家给他一百亩土地,并且不去妨碍他的生产 ,八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那么 ,须发花白的老人便会有人代劳,不致头顶着、背负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
(14)易其田畴,薄其税敛 ,民可使富也。
译文搞好耕种,减轻税收,可以使百姓富足。
(15)君仁 ,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
译文君主仁 ,没有人不仁;君主义,没有人不义;君主正,没有人不正。
(1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 ,民亦忧其忧。
译文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 。
(17)仁则荣 ,不仁则辱。
译文诸侯卿相如果实行仁政,就会有荣耀;如果行不仁之政,就会遭受屈辱。
(18)有恒产者有恒心 ,无恒产者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译文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 ,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19)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 ,罪不容于死 。
译文为争夺土地而战,杀死的人遍野;为争夺城池而战,杀死的人满城 ,这就是带领土地来吃人肉,死刑都不足以赎出他们的罪过。
(20)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 ,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译文君主把臣下看成自己的手足,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作腹心;君主把臣下看成牛马 ,臣下就会把君主当成路上遇见的一般人;君主把臣下看成泥土或野草,臣下就会把君主看作仇敌 。
(21)鱼,我所欲也 ,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鱼是我所喜欢吃的 ,熊掌也是我所喜欢吃的;如果两者不能都吃的话,我便丢掉鱼而吃熊掌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两者不能并有 ,我便舍弃生命而取义。
(2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文尊敬我的长辈 ,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晚辈,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晚辈 。
(2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文行仁政的就有很多人帮助 ,不行仁政的就很少有人帮助 。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都反对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都归顺他。
(2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文天时不及地利 ,地利不及人和。
(25)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
译文杀一个无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所有 ,却去取了过来,是不义。
(26)贼仁者谓之“贼 ”,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 ,未闻弑君也。
译文破坏仁爱的人叫做“贼 ”,破坏道义的人叫做“残”。这样的人,我们就叫作他“独夫” 。我只听说周武王诛杀了独夫殷纣 ,没有听说过他是以臣弑君的。
(27)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译文使有德行的人居于相当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职务 。
(28)尊贤使能 ,俊杰在位。
译文尊重有道德的人,使用有能力的人,杰出的人物都有官位。
(29)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 。
译文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谷之神为次,君主为轻。
(30)民事不可缓也。
译文关心人民是最紧迫的任务。
(31)不违农时 ,谷不可胜食也;数罟(shu^ gu)不入洿(wu)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译文不要在农民耕种和收获的大忙季节征兵和征徭役,妨碍生产 ,那么生产的粮食便吃不尽了。不要用细密的渔网到大池中捕鱼,那么鱼类便吃不完了 。依照合适的时间到山林砍伐树木,木材也会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 ,木材用不尽,这样便会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
(32)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 ,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
译文现在你的厨房里有皮薄膘肥的肉,你的马栏里有健壮的骏马 ,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尸体,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领着禽兽来吃人。
(33)桀纣之失天下也 ,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 ,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
译文桀和纣的丧失天下 ,是由于失去了百姓的支持;他们的失去百姓的支持,是由于失去了民心。获得天下有方法:获得了百姓的支持,便获得天下了;获得百姓的支持有方法:获得了民心,便获得百姓的支持了;获得民心有方法:他们所希望的 ,替他们聚积起来;他们所厌恶的,不要加在他们头上,如此罢了。
(34)明君制民之产 ,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 ,凶年免于死亡 。
译文贤明的君主在规定百姓的产业时,一定要使他们上可以养父母,下可以养妻子儿女 ,好年成能丰衣足食,遇上荒年也不致饿死。
(35)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译文一切为着使百姓的生活安定而努力 ,这样去统一天下,没有人能够阻挡。
(36)诸侯之宝三:土地 、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
译文诸侯的宝贝有三样:土地、百姓和政治 ,那种以珍珠美玉为宝贝的人,祸害一定会到他身上来。
(37)天降下民,作之君 ,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
译文天降生一般的人,也替他们降生了君主 ,也替他们降生了师傅,这些君主和师傅的惟一责任,是帮助上帝来爱护人民 。
(38)人皆可以为尧舜。
译文人人都可以当尧舜这样的好人。
(39)夫人必自侮 ,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
译文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 ,别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国必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
(40)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译文祸害或者幸福没有不是自己找来的 。
(41)君子不怨天 ,不尤人。
译文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42)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译文富贵不能乱了我的心,贫贱不能改变我的志向 ,威武不能屈我的节,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43)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 ,不可与有为也。
译文自己损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对自己极不负责任)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44)养心莫善于寡欲 。
译文修养心性的办法最好是减少物质欲望。
(45)说大人则藐之 ,勿视其巍巍然。
译文向诸侯进言,就得轻视他,不要把他高高在上的位置放在眼里 。
(4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天将要把重要的任务加到某人的身上 ,一定要先苦恼他的心意,劳动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肠胃 ,穷困他的身子,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如意,这样便可以震动他的心意 ,坚韧他的性情,增加他的能力。
(47)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
译文对别人恭敬的人不会侮辱别人,自己节俭的人不会抢夺别人。
(48)爱人者 ,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译文爱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爱;尊敬别人的人 ,会受到别人尊敬 。
(49)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译文交朋友时 ,不依仗自己年纪大,不仗恃自己地位高,不依仗自己兄弟们富贵。(50)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
译文贤能的人,一定是自己先明白了再使人明白;今天的人自己还在糊涂却硬要叫人明白。
(51)富岁,子弟多赖;凶岁 ,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译文丰收年成,年青人多表现懒惰;灾荒年成 ,年轻人多表现强暴,并不是天生的资质有所不同,是由于环境把他们的心变坏了的结果。
(52)有为者辟若掘井 ,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
译文做一件事情好像挖井,如果挖井到六七丈深还不见泉水的话 ,仍然是一个废井。
(53)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 ,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三乐也 。
译文君子有三种乐处,但是以德服天下并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康,兄弟没灾患,是第一种乐趣;抬头无愧于天 ,低头无愧于人,是第二种乐趣;得到天下优秀人才而对他们进行教育,是第三种乐趣。
(54)不耻不若人 ,何若人有?
译文不以赶不上别人为羞耻,怎么能赶上别人呢?
(55)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
译文穷困便独善其身 ,得志便兼善天下。
(56)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 ,是为得之 。
译文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这就对了。
(57)尽信《书》,不如无《书》 。
译文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
关于孟子的生卒年月有两种说法
一 、认为孟子生于周安王十七年(公元前385年),卒于周赧王十一年(公元前304年);
二、认为孟子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 ,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
孟子年谱
一岁:公元前390年,周安王十二年,孟子生于邹马鞍山西麓之凫村。据赵歧《〈孟子〉题辞》所记 ,孟轲系“鲁公族孟孙之后”,盖破落后迁于邹 。至公元前389年秋,孟子一周岁。 二岁:公元前388年 ,周安王十四年,孟子在邹。 三岁:公元前387年,周安王十五年 ,孟子在邹 。
四岁:公元前386年,周安王十六年,孟子在邹。是年丧父 ,受母三迁、断机之教(据《烈女传》)。其实三迁与断机恐非发生于一年 。 五岁:公元前385年,周安王十七年,孟子在邹。 六岁:公元前384年,周安王十八年。楚吴起为相 。孟子在邹。 七岁:公元前383年 ,周安王十九年。鲁穆公卒,子奋立,是为共公 。
孟子在邹。 八岁:公元前382年 ,周安王二十年,孟子在邹。 九岁:公元前381年,周安王二十一年。楚宗室杀吴起 。孟子在邹。 十岁:公元前380年 ,周安王二十二年,孟子在邹。 十一岁:公元前379年,周安王二十三年 ,齐康公绝祀 。赵王翳迁于吴。孟子在邹。 十二岁:公元前378年,周安王二十四年,孟子在邹 。
十三岁:公元前377年 ,周安王二十五年,孟子在邹。 十四岁:公元前376年,周安王二十六年。韩灭郑 。诸咎杀其君。孟子在邹。 十五岁:公元前375年,周烈王元年 。韩山坚贼其君。齐田午杀其君 ,自立为桓公。越寺区定乱,立无余之。孟子在邹 。 十六岁:公元前374年,周烈王二年 ,孟子在邹。
十七岁:公元前373年,周烈王三年,孟子在邹。 十八岁:公元前372年 ,周烈王四年,孟子在邹 。 十九岁:公元前371年,周烈王五年 ,魏武侯卒。燕简公卒。韩严杀韩哀侯 。魏伐楚,取鲁阳。孟子在邹。 二十岁:公元前370年,周烈王六年 。晋桓公被韩 、赵迁于屯留。赵、韩伐魏 ,魏伐赵,败之平阳。孟子在邹 。
二十一岁:公元前369年,周烈王七年。齐伐魏,降观 ,王错奔韩。魏败韩于马陵。孟子在邹 。 二十二岁:公元前368年,周显王元年。孟子赴鲁游学,受业于子思之门人。 二十三岁:公元前367年 ,周显王二年 。韩赵分周为两。孟子在鲁。 二十四岁:公元前366年,周显王三年 。魏伐韩败逋。孟子在鲁。 二十五岁:公元前365年,周显王四年 。
关于“晏子使楚的历史故事 ”这个话题的介绍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平之]投稿,不代表洁臣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p.jicen.net/jiechen/1342.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洁臣号的签约作者“平之”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晏子使楚的历史故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晏子使楚的历史故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楚王知道晏子身...
文章不错《晏子使楚的历史故事》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