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诫当阳公大心书的综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诫当阳公大心书的综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梁简文帝萧纲,字世赞 ,梁武帝萧衍第三子,昭明太子萧统同母弟 。初封晋安王,昭明太子卒 ,立为皇太子,后嗣位。谥曰简文帝,庙号太宗。萧纲在政治上的成就远没有在文学上的成就大 。萧纲自幼爱好文学,因为特殊的身份 ,以他的幕僚为主,围绕在他的周围,形成了一个主张鲜明的文学集团。随着萧纲于中大通三年被立为皇太子 ,这一集团的文学影响逐步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公开宣布并倡导文学史上著名的宫体文学,形成风尚 ,影响于文学史不止一个时代。萧纲四岁封晋安王,七岁为云麾将军,领石头戍军事 ,量置佐吏 。此时是萧纲“有诗癖 ”之始。(1)而其“诗癖”的养成及其后来“宫体”诗的形成,又与此时如幕的徐擒和张率有直接关系。(2)徐擒为萧纲侍读,而他“属文好为新变 ,不拘旧体 ”。其新变之体,其实就是宫体诗 。(3)张率“年十二,能属文,常日限为诗一篇” ,与陆 、任昉等友善,曾得沈约赞赏。天监初,他曾经被敕“使抄乙部书 ,又使撰妇人事二十馀条,勒成百卷……以给后宫”。可见,他早就具备写作宫体诗的基本条件 。而且其今存诗中不乏艳情的内容。他“在府十年 ,恩礼甚笃 ”,对于萧纲的影响也是可想而知的。(4)萧纲11岁为宣惠将军、丹阳尹时,有庾肩吾等人入幕;18岁为南徐刺史时 ,又有王规等人入幕,从而使萧纲文学集团初具规模 。(5)从普通四年至中大通二年(523~530),萧纲在雍州刺史任上七年。此间其幕府中又有:刘孝仪、刘孝威等人入幕。其文学集团已自然形成 ,并且诗歌创作也日渐繁荣 。(6)至萧纲入主东宫后,文学才士更是济济一堂。(徐擒 、张率、庾肩吾、王规 、刘孝仪、刘孝威……)萧纲的文学主张,在当时也具有代表意义。他既反对质直懦钝,又反对浮疏阐缓(《与湘东王书》) ,正面提出“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诫当阳公大心书》),和萧绎主张的“情灵摇荡”互为呼应 。《南史·梁简文帝纪》记其有文集100卷 ,其他著作600余卷。存世的作品,经明代张溥辑为《梁简文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萧纲的著述事业 ,除了文学、玄学外,还精医道,著有《沐浴经》三卷、《如意方》十卷 ,均佚;还对杂艺 、阴阳五行两方面的较多兴趣。萧纲在雍州刺史任上,曾经发教原减民间资费、 又发教革除贪惰 。在东宫时,视察京师监狱 ,同情囚徒配役既枉且滥,上启论事。从这些事迹来看,他能够体恤民瘼。至于他的政治业绩,主要是在雍州刺史任时 ,北伐有攻城略地之功 。《梁书·简文帝纪》曰:“在襄阳拜表北伐,遣长史柳津、司马董当门 、壮武将军杜怀宝、振远将军曹义宗等众军进讨,克平南阳、新野等郡。魏南荆州刺史李志据安昌城降 ,拓地千余里。”这里是综合萧纲普通 、大通北伐业绩而言的,详细的内容,本谱普通六年、大通二年有考证 。 萧纲养德东宫十八年 ,与通常的太子一样,没有特别的政治业绩。在攸关梁朝生死的侯景之乱当中,萧纲最初虽然积极投身救亡 ,但是,从范桃棒事件的处理,可见他个性优柔寡断。台城攻陷之后 ,先作俘虏,再当傀儡皇帝,最终仍死于敌手 。论萧纲与梁朝政治,萧纲与朱异近二十年的矛盾不应忽视。在梁朝的中后期 ,朱异是最受梁武帝宠信的权臣。中大通三年萧纲继萧统之后任皇太子,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初入东宫 ,萧纲就非常不快乐 。他在《与湘东王书》中透露过心中的压抑与郁闷。朱异因为嫉恨自萧纲小时就随侍的徐摛受梁武帝赏识,马上将徐摛排挤出京城。奸臣擅权,对于经历过边镇辛苦的萧纲来说 ,很看不惯。他答书在新安太守任的徐摛,感叹自身虽居监抚之任,不能去朝之奸臣 。文曰:“山涛有云 ,东宫养德而已。但今与古殊,时有监抚之务。竟不能黜邪进善,少助国章 ,献可替不,仰裨圣政,以此惭遑,无忘夕惕 。驱驰五岭 ,在戎十年,险阻艰难,备更之矣。观夫全躯具臣 ,刀笔小吏,未尝识山川之形势、介胄之勤劳 、细民之疾苦、风俗之嗜好,高阁之间可来 ,高门之地徒重。玉馔罗前,黄金在握,浞訾栗斯 ,容与自熹 。亦复言轩羲以来,一人而已。使人见此,良足长叹。 ”大同年间 ,萧纲亲信的侍臣韦粲又被朱异排挤外放 。侯景之乱爆发之前,相关事件的处置失当,与朱异颇有关系。侯景之乱爆发,叛军提出的口号就是要诛杀朱异等奸臣。据《梁书·朱异传》 ,侯景叛军包围台城时,城内文武百官皆怨恨朱异弄权,皇太子萧纲作《围城赋》直指朱异为招祸之首;又据《南史·朱异传》 ,萧纲作《愍乱诗》也指斥朱异误国 。这一现象值得读史者深长思考。萧纲其实也是因为受父皇宠爱才被越次拜为皇太子的,贵为王储,仍要身受一位权臣几十年的挤压 ,直至国家灭亡前夕才能一吐心中的愤怒。可见君主专制政体的严重弊端。自东晋南迁以来,汉族政权偏安江左,历代虽间或有奋发有为的君主 ,但大多数帝王贵族都安于逸乐,纵情声色 。反映在文学创作上,便往往以浮艳的辞句来表现空虚放荡的内容。萧纲在蕃及做太子时期 ,写作了大量这类题材的诗。当时的属官徐□、庾肩吾等又推波助澜,文学侍从之臣竞相仿作,形成“宫体诗”的流派 。今存萧纲作品中,象描写女性声容情态的《咏内人昼眠》 、《咏舞》、《美人晨妆》等 ,都属于这一类。当时文人创作,已有不少以边塞为主题的乐府诗,萧纲也有一些这类作品 ,如《从军行》、《陇西行》、《雁门太守行》 、《度关山》等,在某些写作技巧上,开了唐人边塞诗的先河。他的咏物诗 ,写得也还轻巧,虽然轻细不足道,但这样的题材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 。齐梁时代 ,虽然整个社会更替迭代、动荡不宁,但是南朝偏安江左,有比北朝安定的社会环境 ,农业、手工业发展,经济繁荣带来了人口稠密的商业都市,在物质生活相对富足的基础上,南朝君臣日益荒*腐朽 ,耽于酒色。帝王荒*放荡的生活为宫体诗的产生提供了土壤和生活基础。同时,文笔说和声律论的产生,使文学和诗歌形式趋于独立 ,文学创作进入一个更为自觉更为解放的时期 。诗人和诗歌作品大量产生。齐梁时期文学集团的诗歌创作活动,方式大体一致。从现存诗歌来看,应制 、应教、同题、共赋 、相互唱和的作品居多 ,而且争胜斗艳的色彩较为浓重 。由于生活范围和生活方式的限制,他们的视野大多停留在皇宫苑囿、帝王府第或藩镇使府之内,因而诗歌题材单调狭窄 ,内容脱离社会生活。为了迎合帝王的口味,文学集团内部的诗歌创作很少有真正的吟咏性情之作。因而这种创作方式带来的结果,便是审美趣味和艺术风格的大体一致 ,湮没了诗人的个性色彩。这也是那个时代难以产生大诗人的一个根本原因 。至齐、梁之世,以皇室成员为中心的文学集团对文学尤其是诗歌发展的影响更是深刻。其中规模最大 、影响最显著者,主要有三大文学集团: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文学集团、梁代萧衍、萧统文学集团,萧纲文学集团。作为宫体诗的主要倡导者 ,萧纲的文学观念,是在他的文学生涯中逐步建构完成的 。
萧纲六岁能属文,七岁有“诗癖” ,是一位早慧的文学少年。 但是,萧纲不同于普通的贵族少年,因为是皇帝之子 ,他的文学趣味和他的生活一样,从年幼出阁时期开始,就与众多的幕僚联系在一起。七岁的这一年 ,晋安王萧纲正式出宫,为云麾将军,领石头戍军事 ,开王府,选幕僚 。晋安王侍读徐摛堪称萧纲诗歌与文学的启蒙老师。《梁书》卷三○《徐摛传》曰:“晋安王纲出戍石头,高祖谓周舍曰:‘为我求一人,文学俱长兼有行者 ,欲令与晋安游处。’舍曰:‘臣外弟徐摛,形质陋小,若不胜衣 ,而堪此选 。’高祖曰:‘必有仲宣之才,亦不简其容貌。’以摛为侍读。 ”徐摛与宫体文学的关系,亦见于本传:“(徐)摛文体既别 ,春坊尽学之,‘宫体’之号,自斯而起 。”这段故事发生在萧纲初入东宫时。萧纲从七岁开始 ,文学上接受的就是徐摛的培养;到萧纲二十九岁宫体诗出名时,徐摛仍被认为是宫体诗的老师。由此可见徐摛对萧纲及萧纲文学集团的影响。
陈显达的战场生涯
徐广,字野民 ,东莞姑幕人也 。父藻,都水使者。兄邈,太子前卫率。家世好学,至广尤精 ,百家数术,无不研览 。谢玄为州,辟广从事西曹。又谯王司马恬镇北参军。晋孝武帝以广博学 ,除为秘书郎,校书秘阁,增置职僚 。转员外散骑侍郎 ,领校书如故。隆安中,尚书令王珣举为祠部郎。
李太后薨,广议服曰:“太皇太后名位允正 ,体同皇极,理制备尽,情礼弥申 。
《阳秋》之义 ,母以子贵。既称夫人,礼服从正,故成风显夫人之号,文公服三年之丧。子于父之所生 ,体尊义重 。且礼祖不厌孙,固宜遂服无屈。而缘情立制,若嫌明文不存 ,则疑斯从重。谓应同于为祖母后,齐衰三年。”服从其议 。
时会稽王世子元显录尚书,欲使百僚致敬 ,台内使广立议,由是内外并执下官礼,广常为愧恨焉。元显引为中军参军 ,迁领军长史。桓玄辅政,以为大将军文学祭酒 。
义熙初,高祖使撰车服仪注 ,乃除镇军咨议参军,领记室。封乐成县五等侯。
转员外散骑常侍,领著作郎 。二年,尚书奏曰:“臣闻左史述言 ,右官书事,《乘》 、《志》显于晋、郑,《阳秋》著乎鲁史。自皇代有造 ,中兴晋祀,道风帝典,焕乎史策。而太和以降 ,世历三朝,玄风圣迹,倏为畴古 。臣等参详 ,宜敕著作郎徐广撰成国史。 ”诏曰:“先朝至德光被,未著方策,宜流风缅代 ,永贻将来者也。便敕撰集 。”
六年,迁散骑常侍,又领徐州大中正,转正员常侍。时有风雹为灾 ,广献书高祖曰:“风雹变未必为灾,古之圣贤辄惧而修己,所以兴政化而隆德教也。尝忝服事 ,宿眷未忘,思竭尘露,率诚于习。明公初建义旗 ,匡复宗社,神武应运,信宿平夷 。且恭俭谦约 ,虚心匪懈,来苏之化,功用若神。顷事故既多 ,刑德并用,战功殷积,报叙难尽,万机繁凑 ,固应难速,且小细烦密,群下多惧。又谷帛丰贱 ,而民情不劝;禁司互设,而劫盗多有,诚由俗弊未易整 ,而望深未易炳 。追思义熙之始,如有不同,何者?好安愿逸 ,万物之大趣,习旧骇新,凡识所不免。要当俯顺群情 ,抑扬随俗,则朝野欢泰,具瞻允康矣。言无可采,愿矜其愚款之志 。”又转大司农 ,领著作郎皆如故。十二年,《晋纪》成,凡四十六卷 ,表上之。迁秘书监 。
翻译:
徐豁,他的字叫万同,是东莞郡(山东境内)姑幕县的人。他是中散大夫徐广的侄子。他父亲的名字叫徐邈 ,是晋朝太子左卫率 。徐豁在晋安帝隆安(年号)末年当上了太学博士这个官职。桓玄辅佐天子处理朝政,并且桓玄还兼任都督朝廷内外的职务。徐豁因而上议:“只有武官才必须致敬,太宰、司徒这两个职位不是军职 ,所以对琅邪王不应该加以致敬。 ”桓玄暗地里让中丞(官名)免除徐豁的官职 。桓玄造反失败,徐豁被任命为秘书郎,尚书仓部郎等官 ,后来又被右军何无忌任命为功曹,仍然当镇南军的参军职务。后又转任祠部,永世县令,建武司马 ,中军的参军,尚书左丞等职位。永初(年号)初年,被任命为徐羡之军队的镇军司马 ,尚书左丞,山阴县令等官职 。二次当上尚书左丞,还做过三个地方的县令 ,徐豁做人精明练达,而且通晓世理,深受当时人们的推崇。元嘉(年号)初年 ,徐豁才开始当始兴郡太守。元嘉三年,朝廷派遣使者巡行四方,并且下令各郡县各自上言有何不足之处或有何优点 。徐豁借此机会向朝廷上表陈述三件事 ,第一件是:“我的郡内较有田地,然而武吏年满十六岁的,便要每年向国家上缴口赋米六十斛,十五岁以下十三岁以上的 ,要上缴三十斛米。一个户口内随着男丁的多少缴纳米税。然而十三岁的小孩子,还不能像大人一样在田里劳作 。或者可以说,虽然能做一些活 ,但是不像大人一样什么都可以做。如果刚好这家人在附近没什么亲戚可以帮忙,那么等到要交缴纳赋税时,就会因为交不起赋税而自逃跑了。(单迥中迥通茕 ,指孤独没兄弟)接近蛮、俚地区的地方,逃跑起来就更加容易了 。有的人为了逃避赋税,甚至自己伤残自己的肢体 ,生下儿子甚至不养活他,出现以上这些情况,实在是赋税过重的缘由啊!所以我建议朝廷重新量定所要缴纳的赋税额 ,使人民能够得以生存。虽然现在减少赋税,对国家的收入有一些影响。但是对将来来说,则有很长远的利益啊!”第二条是:“郡中有采掘银矿的民工三百余户,每天都要去凿坑采矿 ,每个矿坑都有二三丈。这种劳役既辛苦,又经常有崩塌活埋的危险,每年都有因此而死的人 。然而主管这些工作的官员 ,还不顾这些人的安危,严厉对待,经常催迫捕捉他们。这些人世代相传 ,永远没有去做农民的机会(即世代只能做矿工)。这些人口有一千多人,全部靠农民养活(即他们全部要靠他们挖矿的收入来养活自己) 。这种情况难道仅仅是不去劳作就要受饿而已吗?唉,如果遇上荒年 ,他们便穷困不堪啊!我寻思官府用到米,跟银其实差不多!所以请准许这些人用银来代替米作为赋税,这是大家都方便的事。”第三条是:“中宿县俚民的赋税(课银) ,一个男丁要缴纳南称半两(怀疑原文误,如不误,则南称应该为计量单位)。我寻思这个县又不产银,并且俚民都是巢民 ,说的语言好像鸟语一样,他们又不经常去买卖东西,每年因为要缴纳税银所耗费的精力钱财损耗很大 。当地人比喻这种税银为要缴纳两次赋税。这样做很容易使奸商得利 ,从而导致犯罪行为的出现。山里的俚民又很淳朴,不懂得如果买卖不公平可以去官府申辩,明明官府要他们缴纳的赋税很轻 ,但是人民实际要缴纳的还是很重 。现在如果让他们缴纳米而不是缴纳银作为赋税,于公于私都很有好处。 ”宋书记载徐豁当太守的事迹,认为他很称职。得到宋太祖的嘉奖 。宋太祖下达诏书说:“始兴郡的太守徐豁 ,洁身自好,勤俭节约,为官称职 ,政事处理得很好,他的恩泽广播郡里。并且越是靠近岭南荒弊的地方,他的成绩就越突出。对郡内的贫苦人民抚恤及时有效,又救济饥饿的灾民。同很多政绩优良的太守相比 ,他也毫不逊色 。对于这种人,朝廷应该加以褒奖,使他的政绩德行能够得以传颂!应该赏赐他绢二百匹 ,稻谷一千斛。”元嘉五年,朝廷加赐徐豁持节(指战时有权先斩后奏),都督广州 、交州二州的所有军事行动 ,并且任命他为宁还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但是这些任命还没到达时,他就死了 。死的时候他已经五十一岁了。宋太祖又下诏书:“徐豁做官清廉勤劳,做事认真 ,被所在的官员称赞,所以才擢升他为南方的镇守者,使他的才能能够得到发挥。然而他却不幸死去 ,我很悲伤啊!朝廷应该赏赐他钱十万,布匹一百匹,作为丧葬的费用 。”
467年(泰始三年)五月,陈显达奉中领军沈攸之之命率千人助守下邳。八月 ,沈攸之领兵北出。魏将尉元遣孔伯恭率步骑1万迎战,又将宋军前战所败受伤者送还沈攸之,以沮其气 。此时 ,明帝后悔出兵,下诏让沈攸之撤军。沈攸之进至(今江苏宿迁西北),距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50里。陈显达引兵前去迎接 ,但在睢清口被孔伯恭击败 。沈攸之遂引兵退,孔伯恭率军追击,沈攸之大败 ,退保陈显达营。不久,宋军溃散,退驻淮阴(今江苏淮阴西南甘罗城)。
468年(泰始四年) ,封彭泽县子,邑三百户。历马头 、义阳二郡太守,羽林监,濮阳太守 。 474年(元徽二年)五月十二日 ,宋桂阳王刘休范举兵起事。十六日,率众2万、骑兵500自寻阳(今江西九江西南)出发,昼夜兼程 ,直扑建康(今南京)。右卫将军萧道成率军迎战,陈显达与其他将领率舟师与刘休范军接战,颇有杀获 。刘休范被杀后 ,萧道成欲还守宫城,有人对萧道成说:“桂阳虽死,贼党犹炽 ,人情难固,不可轻动”(《南齐书·陈显达列传》)。萧道成纳其言,派陈显达率司空参军高敬祖自查浦渡淮 ,缘石头城北道入承明门,屯东堂。时宫中恐动,得知陈显达已,众心乃安 。于是陈显达引兵出战 ,大破杜黑骡于杜姥宅。作战中,飞矢贯穿陈显达左眼,拔箭而镞不出。时地黄村有一个姓潘的老妪善于禁术 ,她在柱子上钉上一枚钉子,然后在周围徐徐走动,渐渐产生出气 ,钉子便拔了出来,陈显达闻知便请她把自己左眼中的箭头禁了出来 。
陈显达因功被封为丰城县侯,邑千户 ,又转游击将军。不久,为使持节、督广交越三州湘州之广兴军事 、辅国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进号冠军。 477年(元徽五年)七月 ,萧道成杀后废帝死,拥顺帝即位 。十二月,车骑大将军沈攸之以萧道成杀君另立为由,举兵反萧。陈显达派军增援萧道成。长史到遁 、司马诸葛导劝陈显达说:“沈攸之拥众百万 ,胜负之势未可知,不如保境蓄众,分遣信驿 ,密通彼此 ”(《南齐书·陈显达列传》)。陈显达闻后,遂将二人杀死,并写信给萧道成 ,表示归附 。萧道成以陈显达为使持节、左将军。陈显达进至巴丘时,沈攸之已被平定。陈显达又升为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又转前将军 、太祖太尉左司马 。后又为散骑常侍 ,左卫将军,领卫尉。
479年(建元元年)三月,萧道成称帝 ,是为齐高帝,国号齐,史称南齐。同月,陈显达被封为中护军 ,增邑千六百户 。不久,又转护军将军。
480年(建元二年),北魏进攻寿阳 ,淮南骚动。齐高帝以陈显达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南兖、兖、徐、青 、冀五州诸军事 ,平北将军,南兖州刺史 。不久,北魏退军。后陈显达迁都督益宁二州军事、安西将军、益州刺史 ,领宋宁太守,持节 、常侍如故。 487年(永明五年)正月,齐“荒人”桓天生自称是原篡晋称帝桓玄的宗族 ,与雍、司(今湖北、河南交界一带)二州蛮族联合起事,占据南阳(今属河南)故城,请魏发兵南攻 。齐武帝萧赜命代理丹阳尹萧景先总率步骑,直指义阳(今河南信阳一带) ,司州诸军皆受其节度。又命代理护军将军陈显达率征虏将军戴僧静等水军开赴宛 、叶(今河南西南部),雍、司诸军均受陈显达节度,共同讨伐桓天生等。
桓天生引魏兵万余人至泌阳(今河南泌阳) ,陈显达遣戴僧静等与其战于深桥(今属河南泌阳),大破魏军,杀获以万计。桓天生退保泌阳 ,戴僧静领兵围攻,不克而还 。不久,桓天生又引魏兵攻齐舞阴(今河南泌阳西北) ,舞阴守将殷公愍拒而反击,杀其副手张麒麟,桓天生受伤退走。三月 ,齐武帝以陈显达为使持节、散骑常侍 、都督雍梁南北秦郢州之竟陵司州之随郡军事、镇北将军,领宁蛮校尉、雍州刺史,进据舞阳城。五月,桓天生与魏南部尚书公孙邃等复攻舞阴 ,遭败而逃 。 488年(永明六年)四月,桓天生又引魏军出据隔城,齐武帝命游击将军曹虎督军讨伐。齐辅国将军朱公恩途遇桓天生游军 ,将其击破,进围隔城。桓天生引魏步骑万余人来战,被曹虎击败 ,损失2000余人 。接著,齐军攻拔隔城,斩其襄城太守帛乌祝 ,俘杀2000余人。桓天生逃走。魏军筑城于醴阳(今河南桐柏西),陈显达攻拔后,再进攻批阳 ,十余日仍未下,又遭魏守将韦珍夜袭,乃领军南还 。
490年(永明八年),陈显达进号征北将军。其年 ,仍迁侍中 、镇军将军,寻加中领军。
493年(永明十一年)正月,陈显达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江州诸军事、征南大将军 、江州刺史 ,给鼓吹一部 。陈显达为人谦厚有智计,自知出身寒门而位重,易招灾祸 ,所以每次升迁都表现出愧惧之色,陈显达告诫他的十余个儿子:“我本志不及此,汝等勿以富贵陵人”(《南齐书·陈显达列传》)!陈显达诸子和王敬则诸子都服饰华丽 ,车牛精壮。当时的快牛被公认为有四头:陈显达世子的青牛,王敬则三公子的乌牛、吕文显的折角牛,江瞿云的白鼻牛 ,这些牛都集中在陈家宅院,陈显达知道后十分生气。他的儿子陈休尚为郢府主簿,有一次经过此地与他拜别,陈显达说:“麈尾蝇拂是王、谢家物 ,汝不须捉此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八》)!当即在他跟前都烧掉了这些东西,他在当时静退到如此地步。
494年(延兴元年)正月,南齐雍州刺史晋安王萧子懋欲举兵推翻在朝中专权势力日盛的萧鸾 ,遂拉拢驻防襄阳的征南大将军陈显达 。陈显达即将其谋密报萧鸾。萧鸾以陈显达为车骑大将军,调萧子懋为江州刺史。陈显达路过襄阳时,萧子懋对他说:“朝廷令身单身而返 ,身是天王,岂可过尔轻率!今犹欲将二三千人自随,公意何如?”陈显达回答:“殿下若不留部曲 ,乃是大违敕旨,其事不轻;且此间人亦难可收用”(《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九》) 。萧子懋闻后默然无语。
七月,陈显达随萧鸾杀齐帝萧昭业 ,并立萧昭文为帝,史称海陵王,萧鸾出任骠骑大将军 、录尚书事、扬州刺史、宣城郡公,从此控制了朝政。八月 ,陈显达被任命为大司马,封护国公,增邑千户 ,甲仗五十人入殿 。十月,萧鸾废海陵王称帝,史称齐明帝。陈显达于同月被升为太尉 ,侍中如故,册封鄱阳郡公,邑三千户 ,加兵三千人,给油络车。
495年(建武二年),北魏攻打徐 、司二州 ,齐明帝以陈显达为使持节、都督西北诸军事,往来于新亭、白下之间,以张声势 。
498年永(泰元年)正月,齐明帝患病 ,人认为近亲寡弱,忌惮高帝 、武帝的子孙。时高帝、武帝的子孙犹有十王,每次退朝 ,明帝都叹息地说:“我及司徒诸子皆不长,高、武子孙日益长大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十一》)!所以明帝想除掉十王,便密言于陈显达 ,陈显达说:“此等岂足介虑”(《南齐书·陈显达列传》)。明帝又问扬州刺史始安王萧遥光,萧遥光同意此举,遂诛杀十王 。 499年(永元元年)正月 ,陈显达率平北将军崔慧景等部4万人,进攻北魏,企图收复先前被北魏攻占的雍州(治今湖北襄樊)五郡。魏孝文帝元宏派前将军元英领兵抵御。元英为北魏名将 ,陈显达领兵于二月间与其交战,屡破之,遂围马圈城(今河南镇平南),历时40天。城中食尽 ,守军饥疲,食死人肉和树树 。魏军被迫突围逃走,被俘斩数以千计。南齐军入城后 ,将士争抢城中的绢丝,所以没有对魏军进行穷追。陈显达又派军主庄丘黑攻击南乡(今河南渐川西南),拔之 。
三月 ,魏帝自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出发,领兵亲征陈显达,进抵梁城(今河南临汝西南)。当时 ,齐将崔慧景领兵攻魏顺阳(今河南淅川南)。顺阳太守张烈坚城固守 。魏帝派振威将军慕容平城率骑兵5000增援顺阳。是月,魏帝抵达马圈城,即命广阳王元嘉领兵切断均口(今湖北均县丹江入汉江之口)交通 ,堵住齐军退路。陈显达领部众抵达均水(今湖北均县附近丹江入汉水段)西岸,占领鹰子山,构筑工事 。当时,齐军已震恐沮丧 ,跟魏军接战,屡战屡败。魏武卫将军元嵩奋勇冲杀,陈显达军大败。张千战死 ,陈显达逃回建康(今江苏南京),士卒死亡3万余人 。
时陈显达素有威名,为魏军所惧 ,此次出兵,大败而归,御史中丞范岫便乘机上奏 ,请求免去陈显达的官职。陈显达早想辞去官职,也上表请求免职,但齐帝不许 ,并说:“昔卫 、霍出塞,往往无功,冯、邓入关,有时亏丧。况公规谟肃举 ,期寄兼深、见可知难,无损威略。方振远图,廓清朔土 。虽执宪有常 ,非所得议”(《南齐书·陈显达列传》)。陈显达又请求降职,但齐帝还是不许。
陈显达系前两任帝王之大臣,自第五任帝萧鸾即位后 ,他便自觉恐惧,害怕遭诛 。外出总要乘坐朽破的车子,从人也只选十几个老弱病残的人。一次赴宴 ,喝完酒后,陈显达向明帝要求给他一个枕头,明帝令人给他拿来枕头让他躺下休息 ,他抚摸著枕头说:“臣年已老,富贵已足,唯少枕枕死,特就陛下乞之。 ”明帝听了吃惊地说:“公醉矣”(《南齐书·陈显达列传》) 。陈显达再三以年老请求告退 ,明帝最终没有答应。
至六任帝萧宝卷继位后,陈显达不愿留在京师建康(今江苏南京)。不久,即被调任江州刺史 ,陈显达得此官职甚喜 。但当他听说新帝屡诛大臣,又知徐孝嗣等皆死,并将派兵袭击江州(今江西九江)。遂于十一月十五日在浔阳(今江西九江西南)起兵。并列数齐帝罪恶 ,声言要拥立建安王萧宝寅为帝 。齐帝即诏护军将军崔慧景为平南将军,率各路军西上征讨,后军将军胡松、骁骑将军李叔献共领水军据守梁山(今安徽和县南长江西岸) ,左卫将军左兴盛督率前锋军驻扎杜姥宅(宫城南掖门外)。
兵败被杀
十二月,陈显达领军自浔阳出发,于采石(今安徽当涂西北)击败胡松部 ,尔后向建康进攻,京师震恐。十三日,陈显达到达新林(今江苏南京西南),左兴盛率诸军抵御陈显达军。当晚 ,陈显达一面沿秦淮河布置灯火,同时暗中遣军渡秦淮河北上,袭击宫城 。十四日(即公元500年1月30日) ,陈显达率军数千人登上落星冈(南京长江南岸),齐廷军纷纷逃窜,宫城人心大震 ,闭门设守。陈显达乘势领兵数百进击,战于西州(今江苏南京西),先胜后败 ,当退走时,被骑官赵潭刺中,落马被杀 ,时年七十二岁。
关于“诫当阳公大心书的综合”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宰父国娟]投稿,不代表洁臣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p.jicen.net/jiechen/111.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洁臣号的签约作者“宰父国娟”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诫当阳公大心书的综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诫当阳公大心书的综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梁简文帝萧...
文章不错《诫当阳公大心书的综合》内容很有帮助